让人愁苦的秘诀

让人愁苦的秘诀就是,有空闲时间就来想想自己到底快不快乐——萧伯纳

这种名言对真的是手把手的教人怎么生活:该工作时就认真的忙着工作,该休闲时就忙着娱乐休闲,让自己享受闲暇时光。而不是闲得无聊,胡思乱想,和自己作对,虐待自己!

另外一句名言值得参考,也是我少年时期就摘抄并记忆深刻的话: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

萧伯纳介绍

萧伯纳(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享年94岁),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早年靠写作音乐和文学评论谋生,后来因为写作戏剧而出名。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

1926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192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Alan Lerner曾改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成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改编为好莱坞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萧伯纳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出生,父亲是法院小官吏,后经商破产,酗酒成癖,母亲带他离家出走到伦敦教授音乐。受到母亲的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中学毕业后,15岁便当了抄写员,后又任会计,并在报章写剧评和乐评、从事新闻工作。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一共创作了52部剧本。1884年他加入费边社,为该社编小册子及演说,以社会改革为己任。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

萧伯纳出身贫寒,家境破落,既没有赞助人,也没有人指点迷津。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半个世纪中文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世界名人。既有伏尔泰的文笔与影响,也有卢梭的思想与道德观念。

萧伯纳和中国

萧伯纳曾在1933年到中国访问,在2月11日乘不列颠皇后号抵达第一站香港,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游览了太平山文武庙和铜锣湾天后庙。十三日到香港大学演讲,十四日参加了何启东爵士的宴会,十五日离港前往上海。在中国曾会见鲁迅、蔡元培、梅兰芳、宋庆龄等人。

萧伯纳是摄影爱好者,使用莱卡相机。

萧伯纳作品

《鳏夫的房产》(Widowers' Houses)

《圣女贞德》(Saint Joan),历史剧

《卖花女》(Pygmalion)

《魔鬼的门徒》(The Devil's Disciple)

《人与超人》(Man and Superman)

《伤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

《华伦夫人的职业》(Mrs Warren's Profession)

《巴巴拉少校》(Major Barbara)

《苹果车》(The Apple Cart)

《医生的两难选择》(The Doctor's Dil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