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天变不足畏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这段话让我上历史课时印象深刻,几十年过去,我还是记得当初读到这里的场景!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以上著名的三不足:

1、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

3、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封荆国公。身后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世人称之为“王荆公”、“王文公”。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文学造诣外,王安石对传统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虽然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但是他秉持实务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君书(商子)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

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

王安石在政治一途颇有所建树,对宋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败,宋史学家漆侠认为变法成功和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推荐话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