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对90年代的记忆

80后对90年代的记忆,2023年06月26日

大江说,随着经济下行,中国会逐渐退回到类似上个世纪90年代。那么,90年代是什么样子?作为80后,我说说对90年代记忆的碎片。

1、卖西红柿

90年代,村里流行种菜卖,但是本地县城小,农民种的菜多,多到卖不出去。于是,父亲和村人合伙租邻村的大三轮车,把西红柿拉到隔壁稍大的城市卖。我们下午出发,傍晚在107国道边上的小饭店停车休息。司机说我们要等到凌晨两点再出发,去早了或者去晚了,会遇到查营运证的。

小饭店是当地村民用民房改造的,专门接待过路的司机和客商。饭店有几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只有20岁左右,她们和司机相熟,一起说笑,村里的长辈们却都沉默不语,气氛尴尬。我当时只有15岁,什么都不懂,但一直记得她们眼中青春的光芒。

我们凌晨两点多出发,行驶途中,从绿化带中冲出一辆面包车,里面的人将一个写着停的木牌子伸出来,拦住我们的车。司机见状,气愤得骂了一句,老老实实的停下车。面包车中走出一群穿制服的人,司机又对他们笑脸相迎。后来听司机说,他的三轮车需要办营运证才可以拉货,平时半夜三更的走也没事,最近他们查车查得紧,连觉都不睡,逮住他们好罚款。

西红柿拉到批发市场,等待菜贩子挑选,批发价格大概是3-5分钱一斤。批发市场没有明亮的灯,昏暗中的人模糊不清,父亲叮嘱我看好西红柿,免得被人偷。我看到一些大妈到处游荡,捡别人丢弃的菜叶子,顺便偷菜。

同学和我讲起村里哥哥卖西红柿的事:他比我大几岁,刚从部队回来待业,家里也种了很多西红柿。夏天的清晨,他挑两筐西红柿从村里走到县城卖,大概要走两个小时。县城里西红柿几分钱一斤,因为去得晚,无人问津。这时,穿制服的人过来收两块钱的卫生费。哥哥和他争辩了几句,又气又急,情绪崩溃,将菜篮子掀翻,西红柿滚落一地。他一边大骂,一边拿扁担用力将地上的西红柿拍碎。

我经常和这个哥哥交流在农村创业的事,但那个年代,农村哪里有什么业好创,等待农村青年的只有种田和陷阱。哥哥和所有的农村青年一样,不愿意种田,又觉得去广东打工没有出息,于是被战友骗去做川消。川消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很多人亲历过。当人们没有出路时,川消就伪装成一条康庄大道。当然,还有创业加盟的项目也懂得伪装成出路。他家里有就有一个简陋的工作台,那是杂志中广告宣传的创业设备,只需要几千块,在家里就可以加工工艺品,包回收成品,一两个月回本。

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十亿人民九亿骗!

我认为:骗与被骗的背后,最大的根源是经济萧条,当人找不到出路时,这些虚构的项目就应运而生。

2、农村的生活

和同学聊天,他说他永远记得小时候,秧田放水,他的父亲是残疾人,需要守在水田边上看水,整夜整夜的坐在田边,到处都是蚊子。

我也有放秧田水的记忆,爹爹和人聊天时说过,一年年的天旱水少,为了争夺水源,吵架打架的事很常见,甚至还有村里和村里人之间的裙体鞋都。

父亲曾经抱怨过姑父放秧田水,抢不过村里人,被人欺负,让姑姑怄气,这是她后来紫砂的原因之一。提到紫砂,根据《中国疾病监测年报》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统计,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紫砂率非常高,实际数据只会更高。因为在我有限的社交中,就有多人的母亲自杀,或者被家暴致死。后来,中国开始城镇化,紫砂率猛降。《经济学人》认为城市化反而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前往城市工作,即使被当做是二等公民对待,对很多年轻农村女性也是一种救赎,得以将她们从家长的压力、糟糕的婚姻、爱管事的婆婆以及穷困的农村生活压力中解放出来。”

我听母亲讲过几次,隔壁村的村花,大概是70后,为了嫁到县城里,和一个有城市户口的残疾人结婚。去年,我参加一个长辈的聚会,某个叔叔聊天说他觉得最可惜的是班花,家里是农村的,为了城市户口,嫁给班里最差劲最猥琐的男同学,就因为男同学有城里户口,家里占有单位。这个叔叔形容那位男同学如何猥琐,认识的人都点头称是。这让我想起母亲讲的村花,和这个班花似乎是同一个人。

岳父母年轻时在化工厂上班,他们说,化工厂的污染很大,上午穿白裤子上班,下午回来裤腿会变黄,对身体损伤很大。但是,那个年代的化工厂,很多人挤破头都挤不进去。

有次和朋友聊天,讲到我们小时候都是捡别人的旧衣服穿。她忽然想起往事,情绪不好,心怀怨念的说:我小时候,不光要穿别人的旧衣服,还穿过隔壁女孩的旧内衣。我沉默不语,想起自己十岁左右,母亲把女孩的背心内衣给我当短袖穿,那件白色的内衣紧紧的贴在身上,感觉很不舒服。有个比我大几岁的女孩嘲笑我,我完全不懂她说在说什么,后来回忆起来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知道不少同龄人,因为类似的事情对父母心存怨恨,我在这里劝大家,不要恨父母,他们也是可怜人!

网上流行这样的一段文案:记得1996年开学,因为没交学费被老师赶回家拿钱,我知道回去的结果也是没钱,便独自一人在小河边坐了一天,那是我人生中最孤独的一天!这段文案显然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所以才流行开。虽然我的学费一直能及时交上去,但是我也很怕老师催交学费,让家境贫寒的同学站着上课,下次再不交,就要把同学赶回家,这让我感觉很难过。

3、县城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有几个亲戚是公务员,现在的生活富足,但是在90年代,经常发不出工资,生活艰难。我后来才明白,文章前面提到半夜三更查营运证的事。其实他们也不想半夜不睡觉,躲在草丛里查车被人骂,他们也是被生活所逼。

我上高中时,一顿饭3块钱,一个月的生活费90元还有剩余,很多同学也是如此,不乱花一分钱。我有个高中同学家里是县城的,我觉得他家里条件应该比我好很多。有次在他卧室玩,他到客厅找他爸爸要钱,叔叔可能不知道家里有客人,大声的对他吼道:你也知道爸爸妈妈下岗了,现在家里很困难,你还不懂得节约!叔叔的语气很沉重,二十年过去了,我回忆起来,还是有窒息感。

4、伴随经济萧条的社会问题

舅舅的家在大山里面,当地村民自古以来就有当山匪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京广铁路线和107国道从村子附近穿过,周边的村民就以偷盗和抢劫过路的商品为副业。我见过那些所谓的土匪,和电视中凶神恶煞的样子不同,他们就是普通的农民,如果你和他们相熟,甚至会觉得他们和蔼可亲。淳朴的农民不止会拦路抢劫,还有一次为抢劫回家探亲的泰商,将其歌喉。

我家那个年代在村里开商店,都是些廉价的商品,但还是被邻村的人盯上,他晚上撬开门,把家里人捆起来,将商店的几十块钱洗劫一空。

我一直记得,小时候在庙会上偶遇的一位少女,面容清秀,只有大概14岁,坦胸露茹,旁边的老婆婆同情的说她被流氓强暴,然后就疯了。

村里有个少女,90年代在广东打工,因为皮肤白皙身材好,被人从厂里拐卖强迫卖印,然后神志不清,到铁轨上被碾压身网。

2017年的某个新闻,让我到现在还记忆深刻:1995年湖州织里发生4人死亡特大命案,犯罪嫌疑人汪某明落网前在上海开办了一家企业,而犯罪嫌疑人刘某彪竟“投身”文坛,摇身一变成为一名作家。

以上是我的记忆碎片,这些细节能勾勒出90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样子。今非昔比,虽然在走下坡路,但是我和大江一样乐观,认为未来不会太差。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没有能力描述,也不想过度担忧,唯有过好现在,珍惜当前的生活最重要。

少年时,我爱读世界名著,所以敬佩作家。成年后,我仍然喜欢很多作家,但敬佩的是政商界和科学界的人物。比如力主改革的邓先生和朱先生,还有雷军、马云、刘强东、郭台铭等等实业家。是这些人在改善世界,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感恩!


推荐内容

中国经济腾飞的根本原因是加入世贸,民企蓬勃发展,外资持续涌入,经济迅猛增长,并推动城市化进程,地产繁荣,加上大规模基建,一起成为中国经济的驱动力。

以下内容来自:霹雳的自我救赎,发布于2023-5-12。

目前编制基层降薪早已不是新闻,包括很多地方已经清退编制外群体,一切源于财政现状难以背负庞大支出成本。当发展到这一步,离编制内尤其基层还远吗?按照很多人的惯性思维,跻入编制内等同于铁饭碗,也是最后的避风港。但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这一切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财政为依托。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地方陷入财政困局,不说国字头企业,甚至很多基层工资发放都非常困难,于是形成下海潮,很多编制内停薪留职下岗创业,包括潘石屹等很多企业家都是那个时代背景下获取第一桶金,他们无疑是少数成功者。

随着加入世贸,在强劲出口和外资持续涌入,经济得到迅猛增长,并推动后来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地产繁荣浪潮开启,地方土地收入持续攀升,构成进入新世纪后编制大幅扩张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和基建投资紧密相连,而大规模基建投资与地产一道促成狭长产业链条,虽缺乏内生增长动力,却也是创造短期税源和就业的重要载体。

简单来说,民企蓬勃发展、外资大规模涌入、地产繁荣周期、基建大幅扩张,以及衍生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是编织扩张和基层薪资福利可持续维系的核心。但深入观察,基建和地产泡沫缺乏可持续性,本质就是债务堆积和对未来的严重透支,民企和外资被地产泡沫拖累,并随着外部环境转变,和严峻经济环境,目前处境众所周知。

经济现状必然作用在财政层面,具体数据不再提及,呈现持续恶化态势,民企、外资、地产、基建都是驱动这里经济的增长引擎,也是创造税源载体,考虑如今经济现状,且不说近乎无解的债务,在民企和外资持续大幅凋零和撤离背景下,很多地方继续降薪缩编是可以预期的,也是必然趋势。

当年国字头企业员工很多都以主人翁地位自居,认为可以端一辈子铁饭碗,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这种惯性思维被打破;甚至三年前的地产,相信多数人都认为依旧繁荣,通过投资套现后一生无忧,但目前还有多少人持有这种乐观情绪?而随着经济现状和地方财政困局,降薪和缩编或将成为很多人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当然,很多会从自身利益层面看认为不可能,但请考虑一切的核心环节:财政。

2023-5-13,昨天提到降薪缩编,这是一个沉重且现实的问题,财政现状摆在面前,即使岁月静好或把脸埋在沙土里装作若无其事,但作为没有特殊背景的普通基层,随着财政恶化加剧,最终将不得不面对,只是时间问题。

我的一个长辈曾是国企职工,在工人铁饭碗年代从学徒做起,在那个环境下,他身边多数同事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只有他埋头苦干,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技术(被身边同事嘲笑),后来成为技术骨干,并考取工程师,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中,他成为极少数幸运者,至于他的同事多数失去铁饭碗,有的处境不禁唏嘘,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由于他技术突出,有着丰富经验和工程师身份,即使退休后都被返聘,他将自己称为吃技术饭的。他在特定年代成为国企职工,在技术领域埋头苦干、不断钻研,后来成为技术骨干和工程师。但试想,如果他当初所在企业是酱油厂和玻璃厂之类,恐怕也难逃后来的悲剧,他的幸运是所在单位是建筑业,有相关专业技术学习和成长空间。

目前编制内基层有多少吃技术饭的?诚然,都有着各自专业和背景,更有着高学历,但恐怕从专业能力看,并非不可替代,或本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员。

目前教师应聘群体中,具有海外学历屡见不鲜,很多甚至渴望寻求一个普通教师岗位而不得,呈现出学历和专业内卷中,面临着激烈竞争环境。与这些教师学历相比,作为普通基层是否更有优势呢?只不过背景和机遇不同,相比前者更早挤入编制内。

在多数人眼中编制意味着铁饭碗,也是最后避风港,相信很多人混沌其中更多注重的是关系,和无可替代的技术恐怕无关,长期岁月静好环境下还有多少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然而,时代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当财政问题突显难以为继时,恐怕曾经的一幕会再度上演。

如今环境和上世纪90年代有所不同,当年尚有民企接盘,也有地铁、公交、出租等行业吸纳,再不济也有路边摊,即使如此,当时的场景也成为很多人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但目前还有吸纳就业的载体吗?更关键的是,还有加入世贸和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吗?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还有新的驱动经济增长引擎和动能吗?

这才是最值得思考的,也是往下直面的现实问题。那时的普通群体没有背负债务,而目前多数已经严重透支了未来,被房贷、车贷、信用卡捆绑的动弹不得,债务如山下,面临的或许不单是生存问题。

附注

1、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中国大陆房地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住房商品化政策,自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1%上升至2020年的7.3%,若将与房地产业高度关联的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服务业等上下游产业链计算在内,比重更超过20%。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专项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干预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着巨大影响。

推荐话题

相关内容